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傅大炮传奇 > 第23章 傅斯年与刘半农

第23章 傅斯年与刘半农

第23章 傅斯年与刘半农 (第2/2页)

他有学习语言的天赋——精细的耳朵,对声音的敏感,也有积累——他在北大曾讲授音韵学、文字学。到英国之后,他泡在伦敦大学语音室里,刻苦努力。一年后又到法国巴黎大学、法兰西学院从事研究,借助先进的实验条件和研究方法,很快就进入佳境,开始撰写汉语四声方面的著作。
  
  傅斯年对刘半农的研究表示了很大兴趣和有力支持,并且贡献了不少意见。
  
  本来,傅斯年对于语言学就有很多思考,他后来从事史学研究,成立学术机构,无论是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还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,都把历史和语言绑在一起,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语言学的兴趣和见解。
  
  对此,刘半农感受很深,他常和傅斯年讨论他的研究课题,有进展收获就说给傅斯年听,请傅斯年分享和评论,有困惑疑难找傅斯年讨论解决。
  
  在好朋友面前,傅斯年不客气,不藏掖,十分坦率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。有些意见给刘半农以启迪,启发了他的思考,助他进入一个新的境域。有些见解与刘半农的研究思路相左,于是他们便辩论、争吵。
  
  傅斯年和刘半农都是直性子,都是性情中人,信口直言,毫无隐饰,情感丰富,易于冲动,缺乏自我控制能力,傅斯年在这方面更为突出。
  
  有时争得太激烈,两个人都想说服对方,又都说服不了对方,暴躁起来的傅斯年,常常挥拳动粗。
  
  刘半农虽是江南才子,但性格上更有北方人的豪爽。鲁迅曾说他“活泼,有时颇近于草率,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”。
  
  当傅斯年的拳头打过来后,刘半农也挥拳相迎,于是从语音比高低演变成比谁的拳头硬。只是,打过之后,谁也不计较对方,很快就和好如初,更加珍惜相处的情谊。
  
  刘半农去世后,傅斯年曾深情地回忆他们同学共读的经历,具体情形虽细述不多,但打架的事却特别提及。很明显,这打架给他留下的不是交恶,而是美好的回忆。
  
  刘半农留学期间著有《四声实验录》,完成于一九二三年,此时他已经在法国巴黎大学读书,研究。他特意跑到伦敦,请傅斯年给他作序。
  
  按照傅斯年的说法,刘半农的著作是专门名家的书,请他这个外行人作序,有些不妥。而且他年龄比刘半农小,资历比刘半农浅,一再推辞。
  
  刘半农却不以为然,一再坚持,常常催促。因为他们常在一起交流,刘知道傅斯年既不像他说的外行,也曾经贡献过许多宝贵的意见,只有他清楚著作的成书情况及其意义。
  
  傅斯年推辞不过,只得依从。他集中精力写了一篇较长的序文,洋洋洒洒,将刘著的特色、价值、贡献、研究方法、学术地位等给予全面评价。
  
  他写道:刘先生是位以言语学专门的人,于左文右史的忙劳中,抓定语音学,于语音学中,急于见鼓上出图的符验;这样的择路何等扼要,这样的选术何等迫切;但刘先生仍不舍推测故训的大本营;这样对付的法子,恰合这件学问在现在所处的地位和性质。
  
  他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评价刘半农研究的途径,所下的工夫,说“以我所见,此时在国外的人,囫囵去接一种科学的多,分来去弄单个问题的少。这样情形,不特于自己的造诣上不便,就是以这法子去读书,也收效少的。”
  
  “半农先生去中国后第一种贡献不是个泛论,不是个汇编,而是一个问题的搜求,他作学问的路走得何等明白。”
  
  谈到《四声实验录》的价值,傅斯年说,四声是汉语中的普遍现象,也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,刘半农就这大问题进行实验、研究,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;而刘却说“这是个局于一方的小问题”,这种“太自逊的态度”是值得称道的。
  
  他说刘半农用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,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。这部著作算是“开宗明义第一章”,自然有许多“引人惊异”的地方。他说他相信,“这问题是极提醒人的问题,这方法是极刺激人的方法”,他开了这个问题研究的“端源”,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事这种实验和研究。
  
  刘半农没找错人,傅斯年所做的是非常内行的评价。
  
  民国十年(1921年)刘半农转入法国巴黎大学,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,攻实验语音学。
  
  民国十四年(1925年)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,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。同年秋,刘半农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,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,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,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。
  
  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六月,刘半农为完成《四声新谱》《方音字典》和《中国方言地图》的编写,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绥远、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,不幸染上“回归热”病,七月十四日在北平逝世,年仅四十四岁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