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大明求生记 > 第二百八十六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(八)

第二百八十六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(八)

第二百八十六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(八) (第1/2页)

目前最成功的例子只有一样,利用水泥,烧制出五花八门的瓷砖,烧瓷原本就是老祖宗的强项,虽然硬度上弱了点,可是利用水泥铺贴厨房墙面,灶台等还是很成功的。不过一般普通老百姓用不着,只有在大户人家中流行。
  
  在成化年间的明朝,大部分老百姓家中还没有灶台,多是直接在房内选一个地方在地上生火做饭,在江南地方人家中多有灶台,因为灶台做饭省柴火,加上江南地方人口密度大,柴薪缺乏,烧的都为稻草、麦杆、树叶之类,烟气很大,不得不将烟排出到屋外,而在山林茂密的地方不缺柴火,湿度大,直接在屋内生火,还可以在火堆上挂一些山货熏成腊肉,天气寒冷时又能取暖,这就是每一个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  
  作为穿越者,章子俊正在家中为了朋友,实验传说中的制白糖工艺,市面上的糖霜价格实在是离谱,其实制作的糖霜已经采用了多次过滤工艺,只是单纯地过滤杂质,没有脱色。
  
  糖霜起源于四川遂宁,为唐代邹和尚所发明。它采用小锅恒温、慢火久炼、人工勤滤、自然结晶的手工工艺,其天然结晶就本质酷似冰雕玉砌的假山,具有止咳化痰、润肺消肿、除心烦心热之功能,跟冰糖差不多,敲击成末后就是糖霜。
  
  而章子俊要做的就是黄泥脱色法,这种技艺的发明,据传说是非常偶然的,元代时泉州府南安县有一个姓黄的糖匠在制糖时,突然墙塌,黄土块落到缸中的糖浆上。在清理时,把土块清除去,发现缸中上层结晶出的糖变得非常洁白,于是后人便都仿效这种方法了。这种盖泥法经过后人的不断仿效,糖匠们便逐步明确意识到黄泥具有脱色的本领。
  
  目前这种白色的糖,市面上根本买不到,虽然采用黄泥脱色已经发明出来了,糖匠们可是很保密的,称为盖泥法。章子俊要做的是改良版,“黄泥水淋糖法”,这个方法目前有没有还不知道,反正自己不做出来,估计几十年后也有人改进发明出来了吧。
  
  将黑糖置于瓦溜中,再淋入黄泥水,在上层的黑糖色素和杂质被黄泥水带走变白。这就是制作白糖的“瓦溜法”,因过程中使用的器具是瓦溜而得名,又因淋入黄泥水,亦称为“黄泥水淋糖法”。
  
  白糖产量不高的原因,目前估计还是采用盖泥法,操作时先将蔗汁加热蒸发,浓缩到黏稠状态,就倾倒入一个漏斗状的瓦钵中,事先则用稻草封住其下口。经过两三天后,钵的下部便被结晶出的砂糖堵塞住了。把瓦钵架在瓮或锅上,糖浆上面再以黄泥土盖住。浇上点水,打湿表面上的黄泥,最后黄泥被水淋湿后成饼状,这时黄泥便一点点地渗入糖浆中,吸附了其中的各种有色物质并缓缓下沉到钵的底部,于是拔出塞草,泥浆便又随着糖蜜逐滴落入下面的瓮、锅中。这样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,脱色过程完成,揭去上面已经变成的土坯,钵中上层部分便成为上等白糖了,而瓦钵底部的仍为黑褐色糖。那是因为糖匠们还不很明白黄泥浆有脱色的功效,只是知道盖上黄泥能把黑糖变成白糖。
  
  而“黄泥水淋糖法”不同之处是,用黄泥浆水淋,脱色更快,产量更高,而且效果更好。不只是上面的一层脱色,而是整钵内的糖脱色,所以说有时,一个小小的改动就是一场革命性的颠覆。就好比是一层窗户纸,内外有别一样。
  
  章子俊所要制作的是烧制大缸及喇叭形的瓮即可,投入不多效益明显,立马把便宜的黑糖变成白糖,经过此法后,糖的甜度也相对提高了不少。
  
  在没有蔗糖时,古人对糖的来源主要是谷物制取,比如麦芽糖,也是最稳定的甜味来源,因为发芽大麦体内有一种神奇的催化剂淀粉酶。而麦芽可以添加进各种谷物内发酵成各种风味的糖类,这种糖称为“饴糖”。除了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外,因做法简单一般大户人家自己做饴糖来吃,饴糖用糯米制作出来的为最,嫩滑弹牙,有韧性,用来制作各种糕点,糖果。
  
  章子俊制白糖也是为了昔日好友曹衡、李胜所托,自从平安建镇后,曹衡、李胜先后指派家中管事前来捧场,在平安镇开设商号,这些年来互有书信往来,去年才得知刘升已然过世后,在京城的李秉彝被憎道官排挤,致仕回老家。世事无常,曹衡、李胜加大了在平安镇的商业投入,可是做什么行商却犯难了,目前只是贩运,昔日在芦城的产业,因章子俊的离去,生意逐渐萧条,现在没有一样主要商品可供长久,为此章子俊就想着做出白糖来让曹衡、李胜去经营,把做法给李胜,让其在无为州开厂,让曹衡去江南销售,反正这二位好友目前家族兴旺,做大做强就看他们去怎么操作了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