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大明:寒门辅臣 > 第六百五十五章 取消关津税,增商税

第六百五十五章 取消关津税,增商税

第六百五十五章 取消关津税,增商税 (第1/2页)

增加商税,取消大部分关津税?
  
  户部尚书王博、周斌面面相觑,看了看顾正臣,又看了看桌案上的文书,不知说什么是好。
  
  户部尚书换来换去,和顾正臣打过交道的彦希哲、俞浦、赵好德、李泰等尚书都不在户部了,至于是调离还是被贬官了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现在的尚书是王博、周斌。
  
  王博曾是开封知府,今年八月调入户部当尚书。
  
  周斌是登州卫知事,去年调户部当侍郎,今年提拔为尚书。
  
  若是其他人拟出这文书,估计王博、周斌早就骂人了,皇帝主张的是轻徭薄赋,大明需要的是休养生息,你怎么能逆潮流而上,使用苛税呢?
  
  可顾正臣不是一般人,是洪武朝最近三年来,谁得罪谁没好下场的一个家伙。在他手底下,挂着御史大夫陈宁、平凉侯费聚等人的名字。
  
  王博不想得罪顾正臣,带着几分敬重与畏怕对顾正臣说:“顾侍郎,商人做买卖也不容易,何况开国才十年,民间商业还没完全复苏。陛下给过旨意,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纳商税,不该苛责商人。这个时候直接将商税增加一半,着实不合适。”
  
  周斌连连点头:“行商也需要成本,抛开各项开支外,若用十五税一的税,商人恐怕会闭门歇业。纵是商人顺从,也会涨价,将这压力再转嫁给百姓。十五税一,实不可行。”
  
  顾正臣看着两位新户部尚书,直言道:“本官在句容县与泉州府时,与商人打交道颇多。对于商人来说,最头疼的恰恰不是规定好的商税,而是没有明确规定、容易被索拿的关津税。去年时,商人不愿多给关津税结果被人扣留货物几个月,两位尚书想必也有耳闻。”
  
  “何况朝廷每年的关津税收上来的并不多,大部分关津成了盘削商人的刀子。大明开国十年来,是商人不愿意长途跋涉经商吗?是商人不想逐利吗?不是,是因为关津税太多,他们的利太少。取消大部分关津税,提高买卖交易的税,对于商人来说,不是增加负担,而是纾解枷锁……”
  
  顾正臣以福建行省的实际案例游说两位尚书,说到口干舌燥,两人依旧不表态支持,这让顾正臣很是无力。
  
  户部尚书不精农税、商税等事,这是洪武朝,乃至整个大明朝的一个痛点。至于像夏原吉那样出色的管家型人才,洪武朝的户部可以说没有一个……
  
  原本想找两位尚书联名,然后奏给胡惟庸,呈报朱元璋批准,可现在两个尚书都不点头,顾正臣和胡惟庸又不太对付,索性凭借着“县男”优势,越过中书行省,直接面见朱元璋。
  
  朱元璋看完顾正臣的文书之后,眉头紧锁:“这就是你的赚钱之道?”
  
  顾正臣肃然道:“陛下,这不是臣的赚钱之道,而是朝廷的商策。臣以为,朝廷施策应如百姓种耕作,该除草的时候除草,该施肥的时候施肥,还应结合天时灌溉或排涝,朝廷施行三十税一的商税已九年,甚至更久,现如今关津税成了杂草,阻商无数。”
  
  “若推行新的商策,保留少数关津,取消其他不必要的关津,让商人可以畅通无阻地经商、买卖,以便货物流转,促使商业日益繁盛,朝廷商税自然水涨船高,到那时,以多出的商税补于新军,一旦这十万军士训练有成,便可推至剩余十万京军,甚至是其他地方卫所……”
  
  朱元璋听着顾正臣的长篇大论,问道:“泉州特区开海,远航贸易日益兴盛,可你是否知道,自开海至今一年,有多少人口南下?顾小子,你想过没有,若商人带走许多伙计,多少土地会因缺人耕作而荒芜?商人带那么多人手,会不会对朝廷治理地方带来麻烦?人口流动太频,未必是好事。”
  
  顾正臣心头一颤。
  
  在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中,他主打的就是一个固态。
  
  固态的制度,固态的礼仪,固态的官府,固态的户籍,固态的百姓,所有人都划定在一个圈子里,固态发育、成长、死去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