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回 学府书香染血腥 夫子被害案困惑上 (第2/2页)
虽未听清争吵内容,但从双方的神情语气判断,矛盾显然已深至无法调和。
可此人究竟是谁?为何与夫子结下如此血海深仇?
调查逐步推进,更多细节浮出水面。
陈渊夫子提及,案发前几日,子瞻夫子行为举止异常,常独自伫立庭院,凝望远方,眼神忧虑深沉,仿若被重重迷雾笼罩。
讲学之时,亦会偶尔失神,思绪仿若飘远,对学生的提问也会愣神片刻才作答,往昔的专注与从容不复存在。
这些细节犹如乱麻,让案件愈发扑朔迷离,仿若置身迷宫,难以寻得出口。
明朝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,既有文人雅士云集的书院,也有市井街巷的三教九流。
捕快们不辞辛劳,四处走访,询问与夫子有过交集的每一人,不放过任何细微线索,反复推敲分析,试图从中找到破案关键。
然而,真相仿若被一层厚厚的迷雾笼罩,始终难以窥探全貌,令人困惑不已。
究竟是学术观点的激烈碰撞引发血案?还是个人恩怨导致这场无可挽回的悲剧?抑或背后隐藏着更为错综复杂、鲜为人知的秘密?
在这弥漫着书香的明朝育贤书院,究竟是谁的双手沾满了子瞻夫子的鲜血?
随着调查步步深入,真相宛如蒙着面纱的佳人,正缓缓揭开其神秘的一角……
捕快们将调查重点首先置于那场学术争论上,逐一询问参与讨论的学生和夫子,详细了解各方观点与态度。
其中,学生李明性格直率,对学问满怀热忱,在争论中表现得尤为激进,对夫子观点提出诸多质疑反驳,言辞犀利,寸步不让。
捕快找到他时,只见他神色慌张,眼神游移不定,言辞闪烁其词,这无疑引起了捕快们的警觉。
然而,经深入调查,李明嫌疑很快被排除。
原来,他虽在学术上与夫子见解不同,但内心实则对夫子尊崇有加。
案发之时,他正与数位同窗在书院藏书阁为即将到来的学术辩论精心准备,众多证人皆可为其作证。
彼时,他们埋首书卷,专注于资料整理,直至听闻夫子噩耗,方惊愕悲痛地赶赴现场,其清白得以证实。
线索再度中断,捕快们无奈重新审视关于陌生男子的线索,在学府周边展开更为广泛细致的排查,询问每一个可能见过此人的路人。
终于,街边小贩刘福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刘福每日在学府门口摆摊营生,售卖笔墨纸砚与小吃,对周围人事颇为留意。
他回忆起,案发前几日,曾见一魁梧阴沉男子在学府附近徘徊。
那男子目光犀利,仿若觅食的苍鹰,时刻暗中窥探学府进出之人,行为鬼鬼祟祟。
他时而在学府对面茶馆久坐,目光紧紧锁住书院大门,其间还与几个形迹可疑之人交头接耳,因距离较远,刘福未能听清谈话内容。
依据刘福描述,捕快们绘出男子大致画像,随即在城中展开搜寻,四处打听其下落。
与此同时,捕快们在整理子瞻夫子遗物时,于书籍夹层发现一封密信。
信笺泛黄,边缘微卷,字迹潦草凌乱,仿若匆忙写就,内容隐晦曲折,只提及“多年前的秘密”与“不可告人的交易”等模糊话语,落款是一个形似神秘组织标记的模糊符号。
此信的出现,让捕快们意识到,夫子之死或许并非局限于学府内部的纷争,极有可能牵涉更为复杂深沉的江湖恩怨或尘封旧事。
在明朝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江湖势力错综复杂,各种秘密组织暗流涌动,这封密信无疑为案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,也让捕快们深知此案背后的水或许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深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