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清末1895看观你好 > 28兵法

28兵法

28兵法 (第2/2页)

那么,为什么后来慈禧重新掌权后,没能对袁世凯进行处罚呢?作为传统的军事主官拥有全部权力。你要对自己的指挥权负全责。战胜了有上级奖励,打败了受到上级处罚,有可能会被自己的部下取代,所以他们不能轻易犯错。有应付上级的需求,也有被部下背叛的可能,风险一直存在,而且很大。当袁世凯失去了部分指挥权,也就意味着他的指挥权是和下级分享的,如果有奖励,是他们都有奖励,如果是处罚,他们一起受罚,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。所以被部下背叛的可能性变小,所以在袁世凯有部下支持的情况下,才有能力向上抗争,慈溪的权术手段,也无能为。
  
  而这时的背景是什么?新军武卫军一共5部,有4部和八国联军进行交战,被击溃后残部四散逃跑。荣禄和董福祥两人带一部分跟慈溪外逃。作为原来同属于李鸿章北洋团体关系比较亲密的聂世成,宋庆两部分,聂士诚战死,宋庆老迈(1902年没得)而且他们刚刚打了败仗,失去了组织,有时候上级的权威可以强行执行,但不代表下面的人没有反对意见。下级军官也是有彼此的关系,互相联系的(北洋武备学堂,留洋经历,受训过程)。他们看到袁世凯也受到命令,但却抗命,一下就感觉找到组织了。袁世凯有意拉拢他们,他们有意投靠。三部分军队开始合流,袁世凯部,开始增加到15000人。
  
  新军一共5部分,但每个部分的数量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作为中军亲王荣禄统帅的部分就有1万多人。袁世凯有7500人,原来只占新军1/8的比例。在其他四部大量逃散损失的情况下,他在新军中的比例开始上升到1/3,甚至1/2。
  
  而作为部队老长官的李鸿章。作为老牌传统人物,他对部队的控制是三个方面。一个方面是外部压力,以慈溪为首的中央势力一直想完成对军队的吞并,控制。而将部队作为私产的军队主官自然会反对,互相抱团。一个方面是内部的互相制约。比如袁世凯、宋庆、聂世成三部,作为一个三角形互相制约。加上后勤财力的控制。一个方面是私相授予,情义拉拢,利益输送。
  
  1901年,李鸿章去世。北洋集团拥有大量的财富,财富失去权力的庇护,将会变成肥羊,任人宰割。
  
  此时袁世凯拥有军队,却没有后勤保障,原本就关系亲近,加上互相需要,私人关系,有信任保障,于是双方迅速合流,开始了有李鸿章北洋集团到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承接。
  
  后期依靠财力优势,将北洋军队扩充到六镇。清庭只能控制1.5镇。袁世凯可以影响4.5镇。在北洋六镇,新军之中,袁世凯开始慢慢占据优势。
  
  而清廷的根基优势,则在于那面上的20万八旗和传统的几十万地方绿营兵,在袁世凯派兵进东北,满清东北排汉活动失败后,彻底丧失活动机能。地方中立观望。武昌起义调不动一兵一卒。八旗腐朽无力。
  
  讲下自己的看法,同治中兴,是不是1860南京条约,五口通商后,在口岸收进出口贸易税?这时传统优势产业还没有完全被国外竞争对手打掉,贸易盈余到持平。再到1870后海外工业革命发展,大量出口商品到清朝,开始每年亏钱,这钱占多大比重?好像是让太平天国后清庭中央财政翻了一番,原来的内部税加上了对外贸易税。有这钱中央才能和李鸿章搭班子,一起干,拿钱给李鸿章干洋务,换慢慢交权,用时间和财富拉拢瓦解地方势力。
  
  甲午前,海军费用修园子才会闹得沸沸扬扬,对外贸易的收入,海关收入,中央财政的钱基在萎缩,不争吃个屁啊?裂痕加剧,甲午战败,后面才开始翻脸,政治不稳。
  
  北洋军队的建立,确实完成了中国传统军队向现代化军队的转型。但他作为一支军队,没有明确的对外作战目标,后作为统治工具,它的大部分作战目标都是对内进行镇压,对传统老式部队进行碾压。
  
  但面对革命军,就不行了,只能打消耗,面对吞并,也很僵硬,派去东北总督三省的徐世昌没占住,被下面本地的张作霖崛起。
  
  结论是这是学西方国防军建立的,准现代军事组织,后开始向军政府过度。是根植于良好财政的部队,政府财政不足后,迅速失去生命力,开始堕落衰败。
  
  甲午前就开始出问题,海关贸易税逐年下降,中央财政出问题,海军更新没钱了,和慈溪争修园子的钱。
  
  甲午后,增加进出口海关,加速白银外流,内地财政开始下降,关税收入也被抢了,但还有口气,1900战争就是列强这口气都不想留了,要把沿海,沿江,完全打开,关税完全干掉。
  
  不是原来说的,收到借出的马关赔款就把海关还给你,让你接着过日子,而是要完全干掉海关,握在列强的手中。
  
  后面赔款不要了,你们想想是什么情况?列强倾销地,加关税阻挡自己的商品销售?我听说为出口退税补贴的,没听过出口加税的,非管制商品。
  
  美国愿意,其他不接受,无非是清朝海关在列强手里,政府收入,商人出钱的央地矛盾。美国商人强势,列强政府强势。
  
  袁世凯中央先天不足,政治经济和地方势力争夺失败后,昂贵的部队反而是巨大的负担,不甘心失败,派军到各地镇压,却开始了军队本地化,军阀化的开始。
  
  本不懂练兵,但知兵事,任用新式军官,时来乘风而起,势起而刚愎自利,不得善终,为后人笑。
  
  要考虑对俄作战,就要明确双方的背景是什么。自己的大部分武器装备是步枪,少量火炮,步枪的有效射程是300米。对方也装备有步枪,但俄军大量装备了炮兵,炮兵的攻击距离按公里数来计算,轻易的超过千米。
  
  此时的战争,正面战术很简单,步兵冲,炮兵轰。
  
  在遭遇敌人后,炮兵利用射程优势率先发动打击,然后步兵上前搜索残敌,如果残敌抵抗激烈,就再使用炮兵进行轰击。直到对方组织崩溃,己方占领阵地。
  
  我军的优势是本土作战,后备兵员充足。
  
  敌方的优势是炮火射程远,火炮多,可以用火炮开路。
  
  那么问题来了,自己可以在部队崩溃之前将对方的炮兵弹药消耗完吗?
  
  近代战争,比较完整的近代战争,根本就是对钢铁的比拼。就是这个原理,谁拥有更多的大炮和弹药,就可以压制对方。谁就可以更多的杀伤对方,用弹药换取人命。
  
  谁的弹药先耗尽?谁的人员补充先跟不上?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修通。俄国在远东的军队是没有完整的后勤体系的。不能大规模持续生产。他的弹药炮弹是依靠从千万里之外的俄国本土运输而来。
  
  那么你能不能拼消耗,用人员把俄国的在远东的弹药储备消耗光呢?要知道,炮弹也是要花钱的。一个合格的步兵多少钱?一发从俄国运到远东的炮弹花多少钱?
  
  这样背景来设计兵法。
  
  战斗的规模就一定要大。只有大规模的战斗,才能让对方的火力优势变得稀疏到可以承受的程度。大规模纵深防御战斗,才能层层抵抗,一个阵地一个阵地的消耗对方弹药。
  
  先期的战斗人员杀伤,进攻不是目的,目的是消耗弹药。先将对方弹药储备,消耗到一个危险的境地,再利用人力优势进行对峙,消耗敌方后勤,利用自己本土补给的低水平财政消耗,优势对峙,俄国的后勤财政。
  
  将作战思想明确下来,负责后勤财政的,到各级高级指挥官知道,低级指挥官不会知道,因为他们就是被用来消耗敌方炮弹财政的。
  
  他们只知道,如果他们战死了,家人将会得到田地和补偿,自己受伤了会有养老。
  
  如果他们后退,就会被执行军法。家属就会被剥夺土地赶走,自生自灭。国家会被毁灭。先辈的土地会被夺走。儿孙会无立身之地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