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清末1895看观你好 > 33战线

33战线

33战线 (第1/2页)

给日本的甲午赔款都还没有赔完,关税都被抵押出去了。要知道关税原来占朝廷财政的收入的一小半。要知道关税日益缩减,整个国家维持都成问题,打甲午前,中央各部门就开始为了分配问题开撕。
  
  小一半的中央收入,都突然失去了的今天,能拿出这么数千万两的银子吗?答案大家心里都有些底。
  
  但如何拿出这些银子,肯定是有办法的。比如中央,拿中央的权利去和地方交换,放权,放中央的权,去和地方交易,让地方支持,换取中央二三十万的强大军队,这笔买卖如何不能做?中央组建二三十万军队北洋自然可以吃一大半,军队是北洋长处,移民屯田,发田招兵。
  
  铁路,发田,军械都在北洋,怕控制不了军队?
  
  大哥和二哥打仗,打来打去,把老三打没了。
  
  北洋借着这个机会扩大军队和俄国人打仗?一方面保住东北,一方面把中央清廷的权力卖掉。
  
  打完了,再反手控制中央,这就是政治。
  
  历史上袁世凯控制军队,打革命党,把清庭打退位了。
  
  这些东西,也许下面的人看不出来,也不知此时的袁世凯看不看的出来,但是徐世昌应该是多少有些眼光的,看出来了。
  
  这些东西有时候是不能说的太明白的,所以张克打断袁世凯说完后,徐世昌给袁世凯暗示,先别说话了。后面几人可以私底下再聊。
  
  下面军官本以为是关于打仗的一些东西,但现在讨论的是大局,上的事,下面的军官都是插不上嘴的。
  
  袁世凯一挥手也就鱼贯而出了,只是心中难免好奇,那是免不了的。对于提出如此大手笔的张克,那也是说不出的敬畏。
  
  只剩下三个人,彼此之间说话就没有太多遮掩,可以直接把话说开,张克还是老话“清廷之所以可以稳坐中央,不外乎其权威日久,还有东北为基。我们这一战打着打着,把东北控制住了,就折断了清庭的地方根基。
  
  中央权威也就摇摇欲坠,指日可待了。清庭中央权威动摇,北洋自然可以顺势接管中央权威,号令全国。
  
  这个时候,就算中央的权力散失掉了,那也没什么可惜的。地方上也不是没有北洋的支持者,只要打赢了,就可以慢慢以东北为根基,再逐渐的扫平各省。到时重建中央权威就是了。
  
  这是缓急之策。
  
  是堂堂正正的阳谋,还不容清廷反对。
  
  把事情挑明了,袁世凯和徐世昌还有什么好说的?他们纵然中立,但迟早也要选个边站,就看他们的选择如何了。
  
  张克就直接说了,国家存亡在此一举,作为军人,难道此时不争?还等什么时候争?
  
  把整个东北都丢了,国家财政年年还款,赤字。各国列强年年割地。将来还有拼的机会吗?
  
  袁世凯他们对自己的军饷也是有所了解的。刚开始不是只打算练这些新军的,军中有共识,中央要有20万新军才行。但朝廷确实没钱,财政情况大家都是有些底的,练着练着就练出来6万,拿出个预备役的条陈当20万凑活。
  
  中央权威在一日一日的衰落下去,他们这些中央直属的军队如果不想方设法给自己找条出路,将来何去何从?回家抱孩子去吗?
  
  等他们拿定了主意,就把章高元和李双梁叫过来一起开会。
  
  张克,袁世凯他们的军队加起来已经可以占到绝对主导。其他众人不管原不愿意,都也无可奈何,只能联合上书给朝廷发文,至于私下里怎么向上面报告?那张克、袁世凯他们自然是管不着了。
  
  发两份电报给天津李鸿章中堂和北京中央都发了,明发。
  
  各地都可以知道,被渗透的像筛子的电报网,外国人也可以收到消息。
  
  11月初,李中堂回消息确认这个计划的实行。
  
  这个冬天,内地格外的忙碌,招募士兵,购买粮食,向日本和列国采购枪械,全力生产枪械、弹药、炮弹等,铁路出大小凌河向东北平原延伸。
  
  不久先是关外铁路上沿途驻扎的6000人。只保留2000人作为骨干,就地扩编。剩下4000人到锦州汇合,军火一批一批的运来,加上张克的卫田军各部共13000人为骨干,扩编出4万军队。
  
  张克被升官了,卫田军守备五品官又大跳了几级。
  
  也不敢耽误,就地练兵之类的,只拿到武器,一边收到壮丁,编组完成,就开始分两路,一部分开拔是向北方长春进发,准备在长春以北抵御哈尔滨的俄军明年可能的南下。
  
  一部分会合撤到辽河口附近的宋庆余部军队,开始向占领营口的俄军进攻,攻克后等后续部队去包围,防御旅顺,辽东半岛向北的道路节点,构筑防御。
  
  袁世凯作为绝对主力,带领3万人和章士高,李双良,先去长春会合清朝东北八旗的5万人合计8万。明年再陆续做补充,到达后就地展开开训练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