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北宋穿越指南 > 0607【结营不出】

0607【结营不出】

0607【结营不出】 (第1/2页)

(有人说,作者在给楚军强行提士气。真实历史上,这些将士在钟相阵亡、杨幺还未确立领导地位时,兵粮断绝靠吃河蚌田螺为生,饿着肚子都能死战杀退宋军。)
  
  在洞庭湖水战之际,钟相其实已经回到长沙,但他暂时顾不上北边战场。
  
  因为醴陵、茶陵二城,皆遭江西明军围困。
  
  钟相仓促调集一万五千精锐,连他的皇城侍卫都出动了,在醴陵大破权邦彦的三万江西新军。
  
  权邦彦之前跟钟相打了一年,双方打得有来有回。那不是权邦彦有多牛逼,而是借助了有利地形守城。
  
  现在硬碰硬城外野战,立即暴露出各种不足,被钟相打得毫无招架之力。
  
  权邦彦带着几千残兵,狼狈退守萍乡,再无出城决战的勇气。
  
  宋徽宗就在萍乡……
  
  他如今化名吉绍,被调到萍乡做主簿,而且娶了薛粟的寡母曾氏。
  
  至于薛粟,这个山贼出身的家伙,被调往吉州做军官,目前正在随军围困茶陵。
  
  曾氏忧心忡忡:“钟相怎那般厉害,两天便击败数万官兵?”
  
  宋徽宗说:“毕竟是草莽皇帝,打仗还是有一手的。”
  
  曾氏盲目崇拜丈夫:“相公在衢州有‘小诸葛’之名,何不献上妙计,助官兵拿下醴陵?”
  
  宋徽宗老脸一红:“吾虽有妙计,奈何官兵太过孱弱,遇到楚军就不敢奋战。”
  
  “唉,也是委屈相公了。”曾氏觉得丈夫太过屈才。
  
  夫妻二人正聊着,忽有衙前来请,让宋徽宗赶紧回县衙办事。
  
  却是江西新军的北线部队,出征粮草被钟相缴获,而萍乡边界发现楚军踪迹,得赶紧募集乡兵和军粮守城。
  
  其实吧,钟相根本没有追杀过来,只派一支杂牌部队,多造旗帜吓唬权邦彦。
  
  但已经够吓人了,萍乡这边吓得连忙组织城内百姓。
  
  左等右等好几天,才终于得到消息,钟相大军没有过来,只是在醴陵、萍乡交界巩固关隘。
  
  就在此时,有信使从宜春而至,带来一个好消息:茶陵楚军被围时内讧,先是副将杀了主将欲降,忠于钟相的将士不服,又兵变杀了楚军副将。江西新军察觉城内异常,趁机攻城把茶陵给拿下。
  
  士气低靡的萍乡守军,得此战报立即欢腾起来。
  
  宋徽宗却心里头不爽,因为打胜仗的那边,文武将帅他都认识。
  
  向子諲坐镇吉州搞后勤,杨应诚负责前线指挥,这两位都属于宋室宗亲,祖上都是出过大宋皇后的。
  
  之前大宋有难,也没见你们如此卖力,现在居然帮着伪明打胜仗。
  
  宋徽宗越想越气!
  
  “吉绍,粮草为何还缺恁多?”县令推门而入,怒气冲冲质问。
  
  宋徽宗放下万般思绪,躬身赔笑:“县尊息怒,已经在催粮了,但乡下百姓着实没剩几个粮食。”
  
  县令说道:“十日之内,至少再征五百石。新喻县(新余)的粮食都运来了,就我们萍乡一直不能足额。上官追究起来,你我都要吃挂落!”
  
  宋徽宗硬着头皮解释:“萍乡穷困,新喻富庶,哪能跟他们比?”
  
  “我不管恁多,快点去办!”县令怒道。
  
  宋徽宗挤出笑脸把县令送走,随后拍桌子大骂:“无耻狗贼,逼俺有甚用?老百姓没粮,俺又不能变出粮食来。再逼催粮草,萍乡百姓都要造反了!”
  
  骂了县令,宋徽宗还不解气,又埋怨道:“那权邦彦也是,自诩什么不世帅臣,带着三万大军出征,被钟相打得一战而溃。爷爷我在萍乡征粮两个月,好不容易弄来点粮食,全被这蠢货送给钟相了。”
  
  ……
  
  湘阴。
  
  钟相在醴陵击败权邦彦,立即率领精锐北上,只留少许部队征召民夫巩固关隘。
  
  他已经在湘阴聚兵两万余,甚至招募了数千新兵,打算前往归义江口与钟义汇合,然后在鹿角寨与大明主力决战。
  
  南方军情急报,如雪花一般飘来。
  
  杨再兴已带兵围困邵阳。
  
  李珙虽然还在全州镇压侗人,抽不出手来攻打永州,但永州楚军居然出现内讧。
  
  那些投机之辈,前几年归顺钟相,假装信奉摩尼教。现在发现形势不妙,又改旗易帜归顺大明,杀死钟相留下的亲信叛变了。
  
  曹成无法约束各族义军,干脆率领本部出兵永州,叛变的永州楚军立即做起了带路党。如今,曹成大军已过祁阳,随时可能顺着湘江北上威胁衡阳。
  
  桂阳监的矿工起义军,也靠着内应放火,顺利攻占郴州城。
  
  仅一个月时间,南方六州尽丧!
  
  现在又传来消息,茶陵县城被江西明军攻占。好在云阳山的寨堡易守难攻,只需卡死那里,就能拖住江西明军。
  
  但四面八方全是敌人,钟相已经无兵可调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