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北宋穿越指南 > 1098【火车!】

1098【火车!】

1098【火车!】 (第1/2页)

画家们带着敦煌遗书,即将抵达洛阳时,朱铭给老爸拍了一封电报过去。
  
  朱国祥在干嘛?
  
  他亲自跑去焦作,等着第一台蒸汽火车试运行!
  
  宋代开封使用的煤炭,主要来自焦作、鹤壁和安阳,主要通过水运方式送达。
  
  但无法全程水运。
  
  就拿焦作来说,从煤矿到沁河,有五十里路程需要陆运。
  
  现如今,不仅开封需要焦作煤炭,洛阳也需要焦作煤炭,那边的陆运任务极为繁重。以至于朝廷直接下令,焦作煤炭只能输送洛阳,不准继续往开封那边运,反正开封还有另外两处煤矿可以供应。
  
  朱铭和朱国祥商量一番,决定研发蒸汽火车。
  
  蒸汽机和铁轨,已经在焦作煤矿投入近十年。但蒸汽机只用来抽取矿坑积水,铁轨则用骡子拉拽矿车把煤炭运出山。
  
  如今,两样终于结合起来!
  
  第一台蒸汽火车,有六节货运车厢,设计载重为20吨,时速大约为5公里,人跑起来都比火车更快。
  
  始发点为煤矿所在山麓,终点站为沁阳城北,铁轨总长度49.6里。煤炭通过火车运到沁阳,就可以装船改走沁水,一路水运至洛阳城外。
  
  铁轨已经铺设了两年有余,中途跨过三条小河。为保险起见,原有的三座石桥留给人畜通行,承载火车的石桥皆在附近重新修建。
  
  农历四月。
  
  朱国祥来到煤山镇,陪同的有怀州府、河内县(沁阳)、修武县官员。
  
  在北宋时,焦作地区隶属河北西路。
  
  大明开国之后,把焦作连同附近的新乡、鹤壁、安阳,通通划给了河南省。比如岳飞,就从河北人变成了河南人。
  
  而河北也不吃亏,辖地甚至变得更大了,因为北边有幽燕之地并入。
  
  怀州知府孟希常是四川人,进士出身的他,自然精通数学,而且对物理有所了解。
  
  但对于蒸汽火车,孟希常始终半信半疑。
  
  铁路横跨修武、河内两县,皆在怀州府境内。修铁路的工作由工部官员负责,但征召工人、保障后勤,却还得孟希常进行配合。
  
  他至今没见到火车!
  
  “上皇陛下,吉时已到。”一个工部官员跑来。
  
  朱国祥点头说:“开始吧。”
  
  “咚!”
  
  铜锣敲响。
  
  覆盖在火车头上的巨大红布扯下,车头前方还扎着一朵大红花。
  
  后方的六节车斗,全部装满了煤炭。
  
  “烧锅炉!”
  
  等待锅炉烧热,“呜”的一声汽笛响起,车头上方喷出大量烟雾。
  
  “哐哐哐哐……”
  
  车轮撞击铁轨发出声响,火车拖着二十吨煤缓缓向前。
  
  速度特别慢,几个工部技术官,跟着车走都能撵上。渐渐的,人们开始小跑,始终追随在火车旁边。
  
  速度极慢、载重很少的垃圾火车,在此时的人们眼中,却仿佛吞火吐烟的巨兽,那种视觉冲击力简直让人窒息。
  
  怀州府、河内县、修武县的官吏,全都看得目瞪口呆,站在朱国祥身后久久说不出话来。
  
  “万岁!万岁!”
  
  现场的工部行政官和技术官,却欢呼雀跃的呐喊庆祝,这是他们整整三年的工作成果。
  
  甚至有一个技术官,小跑着追上火车头,跨步一跃跳上车头阶梯。他一手拉住铁制扶手,半个身子吊在车头外,另一只手伸出去迎风感受速度。
  
  朱国祥微笑赞许:“极好。不论是工部官员,还是地方官吏,皆计入政绩。参与修桥修路修车的工人,根据工时和职务,额外赏赐一贯到三十贯不等。”
  
  知府孟希常由衷感慨:“上皇陛下学究天人,有驭使万物之能,臣佩服得五体投地。”
  
  知府率先拍了马屁,通判、曹掾、县令、主簿等官员也跟着赞叹。
  
  朱国祥对本地官吏说道:“这里要增设一支漕军,负责驻守和维护铁路。人数不会很多,从原来搬运煤炭百姓当中征召编练,河内、修武两县须协助征兵。”
  
  “臣领旨!”两位县令连忙作揖。
  
  铁路取代了几十里的陆运,相关从业者全都得失业。正好将其中一部分健壮者,征召编练为陆路漕军(铁道兵),负责保卫和养护铁路。
  
  几个小时之后,火车龟速抵达沁水之北。
  
  轰鸣的汽笛声,把河内百姓都惊动了,纷纷跑到沁水南岸眺望。聚集在城外的百姓越来越多,甚至就连府学和县学的老师,都带着学生们出城看热闹。
  
  渡口的船夫生意红火,一船一船把百姓送到北岸。
  
  人们聚集在数十步外,看着苦力把煤炭卸车,运到沁水北岸的煤站仓库堆放。
  
  “这铁车可真大,从煤山镇那边过来的吧?”
  
  “我说怎铺那么多木铁,原来是在给这大铁车铺路。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