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清末1895看观你好 > 53劣势

53劣势

53劣势 (第2/2页)

把这个逻辑套入到日本身上。日本其实走的是德国的路子,他没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,于是通过军队来为自己争取市场空间。
  
  在他的社会内部,通过战争来夺取市场空间。
  
  通过扩展市场空间来发展工业。
  
  通过发展工业,来发展军事工业。
  
  然后再反过来通过军事工业开拓市场空间,扩展生存空间的逻辑,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的确认。
  
  我认为这个逻辑认知,在日本得到朝鲜和台湾之后,已经无法阻挡了。
  
  想要阻止这个逻辑认知,就必须让日本吃败仗。
  
  只有在日本无法使用军事竞争,来为自己争夺市场的情况下,此路不通,被整个社会彻底确认之后,日本社会才会想办法掉头尝试其他方向。
  
  所以民国,日本之间必有一战。
  
  因为日本没有那么狂妄,直接上来就去挑战西方列强,抢人家的殖民地,所以只能和民国斗个你死我活,分个高下。
  
  所以日本必定要和民国的工业化势力分个高低,决个大小,来决定两国日后兴衰,存亡。
  
  那么作为民国工业化代表的两个集团北洋袁世凯,东北张克,可以使用这个逻辑链条吗?
  
  张克集团使用了部分,因为东北是完全的新兴市场,没有庞大的内部传统农业人口,在开始工业化后被挤出,然后进入工业。
  
  东北的工业人口增加,一方面靠的是通过压榨农民,农业税收来进行,政府为主导力量的投资拉动。
  
  一方面通过关税来确保自己小市场的完整,内部外部民间的投资。
  
  一方面是,关内开始工业化以后,大量无法吸收的传统行业破产民众,传统农业增长剩余人口出关到东北,进入工业领域。
  
  确实大大的增加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,但我认为,就人口密度而言,东北是没有日本的内生化逻辑来的强烈的。
  
  如果说日本因为传统行业破产的流民不断增加,然后加速工业化,通过军事战争夺取市场空间来发展工业化,然后再加速传统行业破产,这个逻辑把日本自己变成了一驾完整的工业化运转机器,内部就是高压锅,推着走,停不下来。
  
  那么东北只能说是一个完成度只有一半的新型工业社会。
  
  就如同美国一样,就算主导的领导层再怎么想,社会内部的人民,还是想着过自己的好日子。
  
  社会上没有大量无处可去的失业人员,大家都不为生存空间发愁。
  
  有空间,就有异见,没有机器一说。
  
  而关内呢?北洋袁世凯治下最大的问题,就是俄国那个拉锯了几十年的问题。
  
  俄国几十年都没有拉锯出来一个结果。
  
  袁世凯凭什么就有那个能力在10年间拉锯出胜负?摇摆出结果?
  
  所以直接说吧,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涉。新兴势力想要掀翻传统统治集团?难如登天,中国如果不是国运好,被老大哥推了一把。大家看看印度发展成了什么样子?就知道了,传统保守统治势力,在维持统治秩序上能有多牛逼,为了权力,膝盖有多好。看伊朗,国家多有定力。
  
  20世纪是民国千年难遇的社会变革期,历史机遇期。袁世凯的北洋还没有经历10年时间的内部摇摆。
  
  外部因素就狠狠的推了他一把。
  
  1914年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。
  
  随着战争的正式爆发,大量的人口被投入战争。很多强大的工业国,内部生产能力基本上都下降了。
  
  不管是工业生产能力,还是粮食生产能力。
  
  因为大量的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都是需要大量的壮年劳动力投入的,当这些壮年劳动力被投入战争,那么物资生产和粮食就必然会陷入短缺。
  
 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,中国内地的铁路,在好几年的左右摇摆中,还是陆续联通了。以方便内地的物资向海外运输,出口。
  
  东北主打的粮食出口也顺着市场大赚了一笔,进口了不少工业设备。
  
  北洋、日本都顺着这个历史机遇大踏步的向前走了一步。
  
  要知道在本时空没有1900年庚子赔款。清廷政府还在1899年和俄国在东北打了一场清俄战争。
  
  德国是一个海外投送能力比较弱的后发工业国。国内领导层也有充分的认知,青岛孤悬海外根本就没有坚守的价值。
  
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,作为一个简单的海外钉子,是必然要被英法等国家的拔出来的。
  
  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,便宜我的敌人,不如便宜我敌人的敌人。
  
  该把青岛直接送还给北洋政府才是。
  
  但是德国的威廉二世是个神经质的皇帝。作为主动挑起世界大战的君主,对其实力的自傲和赢得世界大战的自信,让其不能接受投降这个选择。
  
  于是青岛必然选择坚守,那么英法日俄在远东联合进攻青岛?
  
  有一定实力的,把列强通过青岛,向山东半岛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,进行商业品倾销,竞争而无能为力,视为眼中钉的北洋政府自然是要严重抗议的。
  
  所以一方面作为海外列强商品倾销的据点,随着工业商品的来路被掐断,失去了效果。
  
  一方面又因为北洋和列强的分歧无法确认结果,所以被搁置了。
  
  在战争正式结束之后,随着世界的经济被战争破坏,进入市场收缩周期,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,维护本国的商业利益。
  
  英、法、日作为战胜国,接收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,以弥补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。
  
  而袁世凯集团刚刚在战争中恢复了对山东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控制工业增长。已经吃进嘴里的肉,凭什么要我再吐出来?
  
  战争的乌云开始飘扬在山东半岛的的上空。
  
  刚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英法,已经无力在远东压制日本。日本口头宣战,借着援助物资给英法,大发战争财。
  
  所以基本上这一次战争,也不会有英法在后面支持,是日本一力主张,英法不想得罪日本,所以放任日本独走。英法只是想保有长江流域,广州等传统的商业势力范围而已。
  
  随着新开发的朝鲜和台湾市场日益饱和,战争结束后国际市场的严重收缩,为了给予本国工业,开拓新市场的日本,正式站上了前台,磨刀霍霍,准备开打了。
  
  执行军队开拓市场,加强国家工业化的国家政策路线,长远战略是,逐渐压制,民国工业化势力,打断北洋工业化进程的势头。
  
  这个时代,日本没有狂妄的直接在国际政治活动中,强行的消灭朝鲜国的存在,只是随着大流,把韩国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范围。
  
  日本本土人口加上朝鲜、台湾殖民地,总人口超过7000万。
  
  而北洋的袁世凯占据山东、河南,河北,山西。
  
  这些年一直向外扩张,袁世凯集团的控制人口,也差不多是超过8000万人的。
  
  山东半岛有胶济铁路,再往南有枣庄到南京铁路,长江水路联通。
  
  袁世凯政府在沿海地区向南部扩张受到的阻力比较大。但是在内陆地区,西线石家庄过郑州铁路继续向河南大步扩张,在郑州向西边的西安平原扩张相对还是比较顺利,地方势力基本上都没得玩。
  
  一直到接近南阳盆地,开始收到较强的阻力力,大概实力区域划分就这个样子。
  
  过了南阳盆地,再向南,无论是长江水道两岸,还是沿着海边都是列强或者是沿海地区,南方本土化工业势力的倾销范围。
  
  北边袁世凯对区域控制比较强。而南方的势力范围区基本上是商业流通区,控制力比较弱,势力混杂,那边的商品更挣钱,本地的分销商势力就倒向哪边。
  
  其背后隐隐约约站着列强的影子,军事威胁。
  
  有些人来说,这是最好的时代,如果你是工业化的人才,好风凭借力,送你上青云。国家财政会将工业化路上的所有隐形成本,全部帮你支付掉。你只需要发展挣钱,每年就可以按百分比的速度越来越强,复式增长。
  
  有些人来说,这是最坏的时代,数代人的家传祖业,有朝一日突然间经营不下去了。
  
  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,不过是到处求一条活路。
  
  但无论选择走哪一条路,也不过是别人的脚下之石,登天之阶,笼中之鸟,棚中之畜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